电化学微膜抑制器是离子色谱系统中的关键组件,其性能直接影响背景电导率压制效果与检测结果准确性。当出现异常时,需系统性地开展故障诊断与修复。以下是典型故障现象及对应的排除方法:
一、基线噪声增大或波动
可能原因:
1. 抑制器电流不稳定:电源供应异常或电极结垢导致电流输出波动;
2. 淋洗液流速不均:管路堵塞或泵压力不足造成流体脉动;
3. 微膜污染或破损:样品残留物附着或机械损伤引发局部漏电。
排除步骤:
检查电源与接线:确认供电电压稳定,各接口无松动接触不良;
清洗流路系统:断开抑制器前后管路,用超纯水反向冲洗至流出液澄清,必要时超声清洗筛板;
观察微膜状态:拆下抑制器端盖,肉眼检查膜表面是否有裂纹、变色或颗粒物沉积,轻微污染可用棉签蘸异丙醇轻拭;
注意:若膜已发脆或穿孔,必须立即更换同型号新膜。
二、抑制电流持续偏高/偏低
异常表现:控制面板显示电流值超出正常范围(通常为几毫安至几十毫安)。
根源分析:
- 高电流:电解液浓缩度过高、电极表面积碳严重、温度补偿失效;
- 低电流:电极老化失去催化活性、信号反馈线路断路、参比电极失效。
解决方法:
调整电解液配比:按厂商要求配制指定浓度的再生液(如硫酸钠溶液),避免自行提高浓度;
活化电极:关闭电源后,用细砂纸轻轻打磨电极表面氧化层,再用去离子水冲洗干净;
校准反馈回路:进入仪器菜单执行“电流校准”程序,重新建立电流-电压对应关系;
紧急处理:若电流骤升至报警阈值,立即停机并排查短路风险。
三、接头处漏液
渗漏位置:多发生于抑制器本体与管路连接法兰、电极密封圈处。
危害:不仅浪费试剂,还可能导致电路短路甚至腐蚀内部元件。
修复方案:
紧固螺栓扭矩适中:采用对角线交替拧紧方式,防止受力不均变形;
更换老化密封件:O型圈、垫片等易损件建议每半年更换一次,高温环境下缩短周期;
涂抹密封胶辅助:对于螺纹接口,可少量使用聚四氟乙烯生料带增强密封性。
四、无抑制作用
特殊情况:此时色谱图呈现未抑制状态,峰形拖尾严重。
根本原因:
- 抑制器未通电或保险丝熔断;
- 微膜失效或安装方向错误;
- 再生液供给中断。
应急处理:
优先检查总电源开关及保险装置;
临时切换为手动抑制模式(如有);
重新安装微膜时注意箭头方向须与液体流向一致;
确保储液瓶内有足够再生液且管路畅通。
电化学微膜抑制器的稳定运行依赖于规范的操作习惯与周期性维护。当遭遇复杂故障时,应遵循“由外及内、先简后繁”的原则逐步排查,切勿盲目拆卸核心部件。建议建立详细的维护日志,记录每次维修过程与更换配件批号,便于追溯问题根源。对于无法自行解决的硬件故障,应及时联系原厂工程师获取专业技术支持。